【以书为镜 畅谈人生】苗紫萱:走近乡村,思考城市——读《乡土中国》有感

政治媒体事务中心 发布者:gaoyang日期:2014-05-30 00:00  点击数:


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,我一直认为法学和同属社会科学的社会学是两门紧密相连的学科,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差异,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此次,选择这本《乡土中国》阅读,一是考虑到学习社会学对专业学习的帮助,二是因为去年在进行“‘双加速’时期的劳动关系和谐化”这一科研课题的时候,我产生了探究农村和城市不同社会背景的兴趣,三是因为这本书被称为“社会学的入门读本”,比较容易理解,对于我这种“读书不求甚解”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阅读过程中未曾细究文章细节和专业名词,拙笔书之,还请见谅。

本书由费老从其主讲的“乡村社会学”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十四篇论文构成, 本书的基本思路如下:

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以及农业这种产业的自身特性,决定了基层社会的乡土性,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社会特征。 而从乡土性可以延伸出一些与它有直接联系的基础特性:空间上的相对固定性时间上的相对静止性,人际关系的血缘性和地缘性,(判断标准的自我性 这点可以算作是本书所有结论的理论基础,通过这点的相互组合与交融,将乡土社会的特性进行全面的推论和演绎。而这点其实就来自于“乡土性”这一基本特性。 
  于是,在明确以上内容后,费便用乡土性与这点特性的衍生来分别分析乡土社会的经济产业、语言文化、人际生活、政治统治、道德法律、身份与风尚以及社会发展。

虽然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严谨的结构,但是这十四篇文章都贯穿着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——遵循传统、依靠经验。这也是农村生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,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许并没有渊博的知识,但他们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,以血缘和地缘构成其社会网络,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理念为指导来评判对错。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来组建社会网络,以“小家族”为单位进行社会活动,于是就形成了“克己复礼”、“孝悌”、“亲信”等传统思想;他们靠个人的欲望行事,而不需考虑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计划,于是在我们学习近代史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,就有了“统治阶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阻碍了太平天国运动成功”这一评价;他们尊崇传统,重视道德,一些地方甚至实行“长老统治”,于是就有了“某某农民在不懂法律的情况下触犯法律而入狱”,或是“某某农民违反当地风俗而受惩罚”的案件,也就有了为妥善处理农村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民法“公序良俗原则”。当我读起费老的这本书,反观各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,思考乡土社会的传统思想与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之间的联系时,我感受到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魅力,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,通过总结各种社会现象而高度概括形成的科学,同时,社会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,社会学的正确指导有利于社会发展。

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小了,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这很大的差距,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户口本上那一栏对城市和农村的选择,更是渗透于思想观念、生活习惯甚至社会地位之间。不得不说,目前的社会中,人们对农民尤其是城市农民工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的。分析产生这种歧视的原因,一方面是由于农民这一群体普遍知识水平不高,从小未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,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城乡居民思想观念的差异,例如大部分农民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,在生活中形成了过度节俭的习惯,即不舍得消费和丢弃旧物,而在城市人的眼中,这种行为却是“抠门”的表现,正是由于教育和观念上的差异,使得城乡居民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不理解的情况。但作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起步的中国来说,乡土文化是中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农业是基础,因此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“农村包围城市”方针还是现在的“三农政策”都贯彻着以农为本的思想,城市的发展何繁荣离不开农民的贡献,无论是多么繁华的城市都是从曾经的乡村发展而来,因此,作为一名城市人,我们必须尊重农民,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乡土文化,学会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。

苏格拉底说,“田野与树木没有给我一点教益,而城市的人们却赐给我颇多的教益。”的确,身处城市的我们,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,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百态,认识更多更优秀的朋友。在农村,虽然没有机会感受属于城市的繁华与新鲜,但是农村整洁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却可以熏陶情怀,获得一颗清净的心。城市和农村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别,以至于缺乏一个具体的标准来对二者分出高低,当然,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也并没有任何可比性,毕竟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和定义是不同的。但是无论你身处于城市还是农村,勤奋都是永远的生存法则,如果你不愿意在职场上与竞争对手斗智斗勇,就得在炎炎烈日下辛苦耕耘,否则你只能一事无成。

乡村教我要踏实生活、真诚待人,城市教我要从容大度、勇敢争先。在乡村和城市不同文化的熏陶下,我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。我的父亲来自乡村,母亲来自城市,在我度过的二十个春节中,既体会过城市的繁华大气,也感受过乡村的热情风俗,二者各有所长,并无法定夺孰优孰劣。在城市里生活久了,我们已经习惯了四通八达的生活,因此,当进入农村,面对以步代车,没有网络,没有商场的日子时,我们会感到无聊,感到不适应。但是,正是由于农村的这种慢节奏,给予了我们更多和家人相处和交流的时间。城市里太多的繁华和欲望充斥了我们的双眼,日复一日朝九晚五的生后磨平了我们欣赏生活的兴趣,我们一有时间就让自己沉溺在网络中,微博、游戏、淘宝……甚至一没有手机和电脑我们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。于是在城市中,人们呼吸着污浊的空气,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,越来越缺乏交流,我们可以在网络上高谈阔论、嬉笑言欢,却不愿意和身边的人说一句话。相反。在乡村,虽然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,却能给人们更多的时间来感受生活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农忙过后便可以放慢脚步,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吃饭,抑或是边看电视边闲聊。这样的生活,或许太过平淡,或许略显清贫,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格外的真诚。既然选择了城市的繁华,就不要为失去了农村的闲适而叹息;既然选择了乡村的清新,就不要为失去了城市的活力而失落。也许你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在城市还是乡村,但你可以选择兼收并蓄,学习城市的开放和包容,感受乡村的淳朴与真实。即使是身处城市的奢靡之中,也要坚守乡村的那一份纯净与自然;即使是生于乡村的贫苦之家,也要怀有城市的那一份自信和魄力。

读《乡土中国》,认识的不仅是乡村的历史与特点,更使我对城乡的差别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。作为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,乡土文明还会继续存在于中国社会,但我相信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乡土文化的内涵也会更加丰富和新鲜,乡村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。

个人简介:

苗紫萱,来自2011级政治学院法学2班。性格开朗大方,广交友,典型北方女孩一枚。爱好广泛,喜欢读书、听音乐、看美剧、旅行、烹饪、摄影。热爱生活,并正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,给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。希望有一天可以带着相机环游世界,用纸笔记录途中的风景。